安稳的生活,要戒掉这三种心思

发布日期:2024-06-08 04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
人到中年,不知是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,还是在经历了种种浮浮沉沉之后的心有余而力不足,无一例外地想要追求“安稳的生活”。

安稳的生活,看似简单,却需要有大智慧,尤其是要提醒自己戒掉这三样东西。

01

戒掉“贪图享乐”之心,不被“物欲”奴役。

人到中年,不少人觉得应该享受生活了。但凡手头宽裕一点,便开始各种“买买买”,美其名曰“好好爱自己,才能好好爱世界。”

等到衣柜里再也塞不下了,每天出门都要为穿哪套衣服而发愁,才会在脑海里闪过一丝懊悔:“是不是真的买得有点多了。”

当然,相较于这些有形的小东西,更容易让人将半生积蓄挥霍一空的莫过于,不假思索地换大房子、换更大排量的汽车,以及在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,贸然投资。

看似“不动产”和“动产”越来越多、越来越上“档次”,而后续的“支撑力不足”也在渐渐掏空家底,随时有“崩盘”的危险。

唐朝诗人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中,描绘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,以及“奈何取之尽锱铢,用之如泥沙!”的穷奢极欲的场景:

使负栋之柱,多于南亩之农夫;架梁之椽,多于机上之工女;钉头磷磷,多于在庾之粟粒;瓦缝参差,多于周身之帛缕;直栏横槛,多于九土之城郭;管弦呕哑,多于市人之言语!

意思就是说:宫殿的柱子,比田里的农夫还多;架梁上的椽子,比织机上的织女还多;密密麻麻的钉头比仓库里的稻谷还多;屋上交错的瓦缝,比人们身上的衣服还多;各种或直或横的栏杆,比全国的城郭还多;乐器的嘈杂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。

这种明显超出世人所能接受的“穷奢极欲”,让天下人“不敢言而敢怒”。

终于,人们掀起了激烈的反抗:陈胜吴广揭竿而起,刘邦攻克函谷关,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。

由此不难看出,一个家庭想要经营得好,也如同一个国家一样,千万不能贪图享受,更不能穷奢极欲,要的就是坚守“克勤克俭”,在稳步积累财富的同时,千万不能让自己止步不前,沉醉在“短平快”的低级快乐之中,而应长远考虑,再上一层楼。

02

戒掉“争强好胜”之心,不被“得失”奴役。

人到中年,很多人经历从最底层的打拼,才逐渐做到了高层,就渐渐失去了谦虚和谨慎,而那种“争强好胜”的心迹表露无疑。

比如,不管自己是否业绩突出,年底评优评先的时候,就是“抢着要”,各种好处,也当仁不让,处处要占尽。

殊不知,职场上,再厉害的人,也不免要经受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的竞争,都不免要经受“业绩考核”的衡量,谁想要“摆谱”,谁就会被针对、被冷落。

春秋时期,有一位大智大勇之人,名叫孙叔敖,他三次担任楚国的令尹(相当于宰相)而不得意洋洋,三次罢相而不忧愁苦恼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了有关他临死前的一件事:

孙叔敖生病将死了,他对儿子们说,楚王数次要封赏我土地,我屡次不受。我死之后,他一定会再次封赏。楚国、越国之间有一块名为“寝丘”的地方,那里土质贫瘠,“寝丘”这个名字也不吉利,你们就只要请求封赏那块地就好。

一切果如孙叔敖所料,楚王封赏都是膏腴之地,孙叔敖的子弟们都不接受,直到请求封赏“寝丘”之地,此后,他们拥有这块土地一直延续到了战国后期,长达几百年。

所以,真的“得失”是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,而是从长计议,不被“争强好胜”之心左右,非要将眼前最好、最热、最肥的东西据为己有,而懂得以发展的眼光来夯实家庭的发展基础,才能世代隆昌。

03

戒掉“好为人师”之心,不被“名声”奴役。

人到中年,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累积了足够多的人生经验,说话办事处处想要“当老师”,认定自己的观点、做法、经验最管用、最有效。

但如果一直如此“犀利”,就会伤害周围的人。

《庄子山木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

孔子受楚王之邀,计划去楚国为官,陈、蔡两国认为孔子到楚国后对自己不利,于是就把孔子师徒围困起来。师徒们整整七天没能生火做饭,与死为邻,太公任前去看望孔子,为他讲了一番“不死”的道理:

笔直的树木先被砍伐,甘甜的井水先被汲干。而您总是有意显示自己的知识以惊吓普通民众,修养好自我品德以反衬出别人的缺点错误,您光明正大的样子就像是高举着日月行路一样,所以您难免遇到灾祸!

孔子听了这番“直木先伐,甘井先竭”的道理之后,深受感动,

孔子说:“说得实在好啊!”于是辞别朋友故交,离开众多弟子,逃到山泽旷野;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,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;进入兽群兽不乱群,进入鸟群鸟不乱行。连鸟兽都不讨厌他,何况是人呢!

所以,中年人的安稳,其实是“泯然众人矣”。做一个不起眼的人,才不会遭人嫉妒、陷害,也不会招人厌弃,才能免去众多麻烦,避免祸端。

04

结束语:

人到中年,面对自己好不容易拼来的一切,不管是多是少,都耗费了所有的心力。

千万不要纵情挥霍,也不要过于吝啬。让自己安稳地生活下来,花该花的钱,做该做的事,如此,甚好!

作者:如风轻似云淡。